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久久精品亚洲日本,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亚洲另类欧洲综合久久

      您當前的位置 :實況網-重新發(fā)現生活>資訊頻道 > 聚焦 > 正文
      亙古薩拉烏蘇
      2022-11-27 14:16:22 來源:中國經濟貿易新聞網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古老神奇的薩拉烏蘇河,從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境內緩緩流過,深情地滋潤著茫茫草原,承載著多少美好的傳說。

      于薩拉烏蘇河畔迎接過多少個日出日落的史前先民,就是在這里蹣跚起步,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7-14萬年前聞名遐邇的薩拉烏蘇文化。亙古綿長,與山河輝映。

      位于薩拉烏蘇河畔的薩拉烏蘇文化遺址,是中國境內發(fā)現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層學、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存,它的發(fā)現,掀開了中國乃至亞洲地區(qū)古人類研究史的帷幕,也揭示了內蒙古地區(qū)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類活動行蹤。

      生活在舊石器時代薩拉烏蘇河沿岸水草豐茂之地的“河套人”,是有著距今約7萬-14萬年歷史的古人類,介于“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他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明,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薩拉烏蘇文化遺址從默默無聞到被世人熟知,源于100年前的科學考察活動。1922-1923年,法國學者桑志華和德日進在中國西北的科學考察中,發(fā)現并發(fā)掘了薩拉烏蘇遺址,出土了約200件舊石器,發(fā)現了一件人類牙齒化石并命名為“ordos tooth”【河套人(鄂爾多斯人牙)】“鄂爾多斯人牙”,即我們現今稱謂的“河套人”。

      這是在中國第一次較多地發(fā)現舊石器,在東亞大陸第一次確認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打破了西方學術界“亞洲沒有舊石器時代”的疑斷,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而薩拉烏蘇文化遺址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領域都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一處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成為東北亞研究20萬年以來環(huán)境變遷、中緯度地區(qū)哺乳動物與人類遷移的經典考古地區(qū),在世界史學及地質學、古環(huán)境學、考古學、古人類學研究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和地位。

      薩拉烏蘇遺址位于烏審旗無定河鎮(zhèn)境內薩拉烏蘇河上游,被專家們譽為“天然地質公園”、世界級的沙漠大峽谷,是迄今中國發(fā)現的最大的沙漠大峽谷(長34公里)。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首先使用“河套文化”和“河套人”這兩個名詞。“河套文化”由在鄂爾多斯薩拉烏蘇文化遺址和寧夏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發(fā)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存共同構成,而“河套人”就以那顆牙齒為代表。李保生等地質學家研究認為,河套人生活年代應為7萬年至14萬年前,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發(fā)現的時代最早的晚期智人之一。

      1952年,地質學家、考古學家賈蘭坡著《河套人》,使我們更多地獲得對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生活的時代、氣候環(huán)境和行為的認知。

      1956年,當時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的汪宇平作為首位進入薩拉烏蘇地區(qū)考察的中國學者,曾在范家溝灣發(fā)現了一處舊石器遺址,遺址內有76件人工打制的石器石片以及10余件被火燒焦的黑色骨片。此后,汪宇平又發(fā)現了2件古人類化石。

      1963年、1964年、1972年,裴文中、劉東生、賈蘭坡等中國學者陸續(xù)對薩拉烏蘇地區(qū)的古人類化石、古人類生活遺跡以及地質與古生物,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1978年以來,更多學者,特別是董光榮、李保生、黃慰文、衛(wèi)奇等人,對該地區(qū)地質、古生物、舊石器和古人類進行了更加深入和綜合性的研究,發(fā)現了17件古人類化石、近200件石器和幾十件套古脊椎動物化石。

      在隨后多少年里,無數考古學家來到薩拉烏蘇考察和發(fā)掘。

      薩拉烏蘇遺址迄今已發(fā)現人類化石、石器化石38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和鳥類化石種類多達45種。所以這里也是著名的“薩拉烏蘇動物群”化石的集中產區(qū),是人類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天然地質博物館。薩拉烏蘇文化的珍貴歷史價值,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毋庸置疑。

      薪火傳承,古老的文明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2001年,薩拉烏蘇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在這里舉行了薩拉烏蘇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全世界4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研討會。2014年,薩拉烏蘇遺址入圍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2018年12月,河套人(鄂爾多斯人)發(fā)現9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烏審旗隆重舉辦,并達成《薩拉烏蘇共識》。

      2021年,為配合薩拉烏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薩拉烏蘇文化遺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啟動,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開展了此項工作。

      本次考古發(fā)掘明確了兩個文化層,代表了不同時期古人類在薩拉烏蘇地區(qū)的活動,改變了地層測年與石器層位不能準確對應的問題,解決了薩拉烏蘇文化遺址舊石器文化的準確年代;出土的石器標本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對研究薩拉烏蘇地區(qū)的舊石器文化和古人類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都十分重要,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考古材料;通過古環(huán)境復原,系統(tǒng)揭示古人類在毛烏素沙地的生存模式及其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策略,為我們今天的人與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協調發(fā)展提供借鑒。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薩拉烏蘇遺址的研究保護。進一步健全完善組織機構,加大投入力度,科學保護利用這一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高起點、高質量開展薩拉烏蘇考古遺址公園規(guī)劃建設,加快薩拉烏蘇遺址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申報工作,啟動建設國家“5A”級景區(qū),努力將薩拉烏蘇遺址打造成為世界級古人類學及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重要平臺和科普基地。

      目前,在國家文物局、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等單位的支持下,薩拉烏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正在有序向前推進。

      期我厚土,地力永葆;冀我生民,福祉綿存。宛如一首悠長的文明之歌,薩拉烏蘇從遠古吟唱至今天。她所流經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邊緣,由多民族演繹的色彩斑斕的文化和歷史,以及她給予人類生長的無限啟示,還有許許多多未知的縱深、未聞的聲音和未及呈現的畫面,都值得人們永遠探究和珍重,就如同熱愛并珍惜她那清澈純凈的河水一樣......(谷雨 劉生梅)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fā)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fā)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fā)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fā)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fā)現生活"的電頭。